|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珠江的发源地——沾 益

珠江的发源地——沾 益

关键词:珠江源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沾益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中部,麒麟城北12公里,为云南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分明,冬春干旱多风,夏秋雨量集中,气温具有垂直变化的特点,且有全世界离城市最近的江河发源点——珠江水系的源头——出水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使沾益县山水绮丽,物华天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遗存众多,文化艺术内涵丰富多彩,令人喟然赞叹啊!
    “沾益”在汉代建立郡县行政区域时的名称叫“宛温县”。以后的三国、晋代、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十国、宋代都是沿袭使用“宛温县”名称。
    “沾益”一名是在公元1276年,即元代至元十三年,元政府设曲靖路总管府,当时置“沾益州”方始用该名称,“沾益州”辖区有:交水、石梁、罗山三县。属曲靖路总管府所辖。“沾益州”一名从元代开始使用后,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的1913年,才改为“沾益县”并使用至今。
    沾益在古代因为处于水陆交通要道的特殊地理位置,故有入滇锁钥入滇门户入滇第一州滇东重镇、“小云南”的美名誉称。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到沾益者大都在沾益得到令人欣喜的利益,故“沾益”之涵意“利益均沾”耶!沾益一名的起源由此而来说!
    沾益县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5月成立沾益县人民政府。1958年,沾益、曲靖、马龙三县合并为曲靖县,县政府驻地就在现今的西平镇。1965年恢复曲靖县、沾益县建制。198399日,国务院批准撤消沾益县、曲靖县建制,合并设立县级曲靖市,设沾益区属于曲靖市辖。19975月,国务院批准撤消曲靖地区和县级曲靖市,恢复沾益县,设立地级曲靖市,成立“麒麟区”。 沾益县再度恢复设立县级行政建制——沾益县名又使用至今了!
   
    沾益县城东北50公里处的雄伟马雄山的出水洞,就是珠江源头所在的发源地——珠江的正源。珠江是中国南部第一大河流。珠江源头的出水洞中的涓涓细流,从出水洞汨汨淌出后的清凉甘泉,分别注入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江这三江之中,滋润着这三江六岸神奇瑰丽的红土地,和哺乳着岸边人们的祖祖辈辈、子子孙孙。现在的珠江源头风景名胜区,春季时令,满山遍野,山花怒放,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绮丽无比。珠江源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在这里,水草丰美、树林茂密,以松树为主,水质清澈、 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现已开辟为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置身珠江源头的秀丽景致中,令人心旷神怡,很是惬意喔!
   
    沾益,是明代时著名的大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晚年至力于江源考察——盘江源头考查的目的地,为此徐霞客两次进入沾益城。可是,徐霞客因偏听误信他所投宿的房东——龚起潜关于盘江源头的传讹之说,竟然放弃亲自到珠江源头考察的行程。但徐霞客却在他的《盘江考》中指出,南盘江发源于交水(今沾益县,沾益州府的治所所在地一直设置在交水古城,交水古城在清代更名为“沾益城”,现在太平河上游还有一个村子的名称叫“交水村”)的炎方附近,而为后人探明珠江正源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徐霞客他自己没有亲自走到珠江的源头,亲眼目睹这个全世界离城市最近的珠江水流源头奇景之状况,乃是徐霞客一生游历壮丽山川,秀美河流中的一大憾事啊!
   
    沾益县城西北15公里处大坡乡的海峰湿地,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景区面积6.67平方千米,具有山、水、林、石、洞、潭及草地为一体的典型的喀斯特湿地景观。景区内主要美景奇观有:鲤鱼塘犀牛塘大洞塘子毡帽箐塘子小牛塘(也称龙潭)、月牙湖小石林女儿泉城门洞、和三山八洞一崖(三山:碧鸡山、通洞山、扎营山。八洞:蝙蝠洞、学府洞、老百洞、老鸿洞、老雄洞、老鬼洞、箕罩洞、倒洞。一崖:岩竹倒石崖)、九十九山九十九峰等奇景观赏点,景区内是移步换景,景色各异,令人难忘,游览者观赏后给其云南小桂林之美誉。令听说者神往。景区内的山势高峻、悬崖陡峭嶙峋,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奇石险峰、石林、溶洞、天坑和大面积的沼泽地,有各种候鸟、留鸟49种,隶属1015科,其中还栖息着包括黑颈鹤、黑鹳、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8月举办万寿菊赏花会湿地彝族火把节等节庆活动使得游人玩兴陡增,支起帐篷露宿湿地旁边,真可谓流连忘返耶!
    沾益海峰湿地的沼泽地和水体面积就有1005公顷,是生态旅游、科考旅游、休闲观光、赏鸟、览石、垂钓度假游览的理想场所。海峰湿地由于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又是目前省内海拔最低、纬度最低的湿地,它与周围相对隆起的山地、峰林、孤峰及森林环境共同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的自然生态极佳,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天然湿地。海峰湿地已经成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的喀斯特湿地景观,具有较高的科研、科考价值。现在公路畅通无阻,游客们纷至沓来,乘兴而至,尽兴而归,其乐无穷矣!


    在云南曲靖市沾益县城北的九龙山处,有条秦代时的“五尺道”,(道路宽度大约为今天的1.155米),因它的宽度是秦代时的“五尺”,所以史称“五尺道”。这段秦代“五尺道”它是中国唯一可称“五尺道”的古代道路,系秦代时通黔、蜀要径。
    自沾益县城沿古道北行五里许到九龙山处,就到秦代的五尺道了。在秦代五尺道右旁山崖上,有一高出路面3.5米的依山靠崖岩石,突出崖壁0.5米,突出部分经人工打制凿磨出了高一米,宽0.5米的平面,上面很醒目地刊刻着两个很大的字——毒水(见照片),此处因“毒水”这二字故名“毒水”。在离“毒水”摩崖石刻北100米左右处的秦代五尺道右旁山坡下,有一潭清澈的泉水,“毒水”所指即此山泉,泉水旁左角压有一三角形岩石,中间雕琢有一石碗,石碗中央有一缝隙,清甜之水冒缝而出溋与石碗,满而不溢,饮而不干,人蹲身低头即可畅饮石碗中的水故命名称之曰: “吃水不弯腰”。以前过往的行人到此,都要体会一下吃水如何不弯腰的乐趣。
    据史载:三国鼎立时的公元225年。当时,南中地区的大姓和夷帅倒戈反蜀。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的大业能顺利进行,就必须先解除南中反叛的后顾之忧。便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率领军队从今四川成都出发,兵分三路,征讨南中。诸葛亮了解到孟获在南中地区为夷、汉所服,诸葛孔明因而亲率南征军队出成都,克越嶲(西昌),“五月渡泸(金沙江),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中言),下堂琅(会泽、巧家),向东追击孟获,时值李恢兵进味县(今曲靖),诸葛亮就与孟获决战于南盘江上游(今曲靖、沾益)一带。在交战中,诸葛亮采纳马谡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攻心”战略,多次生擒孟获后不杀,又释放让其再战。最后,孟获心悦诚服地向诸葛亮发出:“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的誓言愿归顺,南中地区遂得以平静安宁。三军会于味县后,诸葛亮便率领南征军队由滇东班师返回成都。
    相传诸葛孔明率领南征军返蓉行至深沟(古时名,因道路两边都是高山而得名“深沟”)处,见群山环抱,青峰叠翠,树木参天,遮阴蔽日。道路旁有一潭清亮的泉水,诱人无比。南征的蜀军长途跋涉,口干舌燥,人困马乏,见此泉甚喜,诸葛亮便命在此小憩,许多部卒都去潭中取水解渴,片刻,饮水者都呈现出痛楚难忍之苦相,有的随即倒地而丧命,惨不忍睹。至此,诸葛孔明方知泉水中有毒,即刻下令禁止三军不可再饮。又为了防止过往此处的行人饮用此水同遭厄运,就在泉南100米左右处的道旁左边岩石上,镌刻上陡然醒目的“毒水”两个大字,以告诫来往此地者,此处泉水有毒,不可饮耶!
    此水乃系山泉,毒从何来呢?
    据传说,古时此地森林茂密,荆棘丛生,是飞禽走兽出没的天地,常有孔雀到此潭边饮水,并将屎屙在泉水中。诸葛亮的南征返蓉军到此停息,不知泉水已被孔雀屎所污染有毒,饮用后造成中毒死亡。当然,这不过是个古老的传说而已。毒水处周边山上,山花浪漫时节,经常是游人们足踏古道,道古论今,谈天说地,忘乎所以,不亦乐乎哉!
       

    沾益县城旁边是南盘江半环绕沾益县城而过。黑桥位于曲靖市沾益县城北两公里多的西平镇黑桥村旁,它横跨在黑桥村北边的南盘江的南北两岸上,把南北两岸连为通途。该桥是在唐代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的原桥址上于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属石砌拱桥,建有三个桥孔。黑桥全长42,桥面宽6.2。桥北建有与黑桥相连的200石板桥至山脚下,名曰“小旱桥”,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历史悠久,至今供人车通行的黑桥于1999125被沾益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修建此桥时取的桥名叫“山塘桥”,但“山塘桥”一名在当时并未通行使用,“黑桥”这一俗名却从唐代将桥建成后使用至今。清代乾隆年间的《沾益州志》载:“山塘桥俗称‘黑桥’,离城北三里许,通四川大道。唐武德二年冬十月,系检校南宁都督韦仁寿建”。紧挨桥旁边的村子也因黑桥而得名叫“黑桥村”。
    现存黑桥村中清代咸丰元年的《建长虹桥碑记》载述黑桥在从唐代武德二年至清代咸丰元年的1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黑桥段的河床由于泥沙的淤积使河床升高,每逢雨水降落后上涨的河水就会淹没桥面而使行人车辆无法通行,于是就在清代咸丰元年八月在唐代的原桥址上重建,重新设计修建的桥有三个桥孔相连,其形状如彩虹就取名叫“长虹桥”。重新修建后又取的新名“长虹桥”一名也没有通行使用,人们还是沿用其俗名“黑桥”。
    “黑桥”的建筑材料为青色石灰石,并非黑色岩石筑成该桥桥体,为什么人们不用它的正式名称“山塘桥”,而称其为“黑桥”并长期使用“黑桥”一名。那“黑桥”一名是如何出现使用至今的呢?传说有几种,我认为符合逻辑的传说是:该桥的建桥者砌完最后一块石头时刚好天黑,建桥者说天黑完工就叫“黑桥”吧!所以古人们便将“黑桥”这一俗名使用至今胜过它的正式桥名了。清代咸丰元年重新建桥后又取的新桥名“长虹桥”也没能替代“黑桥”这一俗称之名,人们还是习惯地称新桥叫“黑桥”到今天,“黑桥”一名的由来给人很多有趣的遐想……
    黑桥处于古代交通要道五尺道之中,是古代人们南来北往出入沾益城的必过之桥,是云南史上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桥梁。该桥的石砌桥孔最大跨度是中间一孔有10长,这么大的跨度在当时修建的难度是非常大,但古人发挥聪明才智,克服困难,运用精湛高超的技艺将大跨度的黑桥修建得犹如空中彩虹,精巧美观,展示了古人的创造力,且在150多年后的今天黑桥仍然发挥着其重要的交通功能,并能为现在和将来所用而让人赞叹不已。桥面东西两侧原来有石板护栏。黑桥的桥体上现在出现了裂缝,北面第一孔有所变形,这是个危险状况,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以保护才对,保护好它,使其长存于世,长久服务于人们的交通之利就是保护黑桥的目的。
   
    在曲靖市沾益县城北两公里的黑桥村北面约一公里处,贵昆铁路旁边的一个小山头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大觉寺,它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大觉寺又名“大觉庵”,刊立于清代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的《修建大觉庵碑记》记述了大觉寺的历史沿革。“大觉栖云”是古代沾益的八景之一。
    古代时的沾益大觉寺建筑群体规模庞大,掩映在翠柏之中(儿时在大觉寺大殿中读书时常见两棵难以合抱的柏树及能爬上去玩的紫薇花树),气宇轩昂,古朴壮观,云遮雾罩,香烟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幽静深邃感。大觉寺的传说故事更是引人入胜,令人称奇不已。
    相传大觉寺的古建筑群体在古代时共建有房屋一百间,但大觉寺旁西边龙潭里的龙在大觉寺盖足一百间房屋后,龙潭里的龙每次上天时就会带倒一间,所以大觉寺经常只能保持99间房屋,难以保持一百间房屋的完整之数。大觉寺的主持长老为了使古刹能保持一百间房屋的整数,主持就率众僧人念经请龙挪窝换位,诵经毕,主持施展法术使用黑狗血和黑铁锅将龙潭迁移至大觉寺南边的南盘江边,并把新迁移的龙潭取名叫“大龙潭”(也是比大觉寺东边1000的小龙潭大而言)。为了大觉寺中的生活取水方便,就从寺的南边山门处修了一条长500多米的路直达新迁移的大龙潭边。原来的龙潭处因龙的的迁走,就在也不会出水了,成了一个干涸的凹地,其形状如锅底,说是因为长老施法时用的黑铁锅所造成,所以人们就俗称之为“锅底塘”,但也还称它叫“龙王塘”。
    大觉寺中有联曰:“此地是灵山,奇妙大可观。南有麒麟呈瑞彩,北有九龙水盘弯。东有五台云捧日,西有天生彩云山。天开地辟历史悠远,文明幽雅大觉庵(上联)。下联:古今有遗传,沐英来开山。前住高僧名烁吼,后继神仙捕声还。乌鸦衔来还魂草,紫薇枯椿发芽繁。贤人善士重修建,且供游览一乐观。”是已故原大觉寺中主持果圆大师根据回忆题写。上联写了大觉寺南边的曲靖有麒麟呈祥瑞,北边有九龙山和南盘江道的弯曲似回肠,东边的东山上有五台山寺顶迎日出,西边有天生坝和天生洞的美景及彩云绕山顶。下联追述了大觉寺的悠久历史和寺中宝物。果圆大师是大觉寺重建后唯一原寺中重回大觉寺中主持的大师。上下联中的尾句是果圆大师重写原联时加上了他重回大觉寺的喜悦之言。盛世重修大觉寺,果圆大师离寺多年后又回到大觉寺来主持寺院后感慨颇多,就在大殿壁上题写道:“果圆飞去又飞来,来到觉庵会贤才。贤才不见老前辈,苍然泣下望烈台。”
    下联中所提的“还魂草”是大觉寺中的镇寺之宝。关于“还魂草”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传说大觉寺中的主持长老常到沾益县城中去喝茶,每次喝茶回大觉寺时,寺中树上栖息的鸟儿们就会飞到寺院的山门前欢叫着迎接长老的归来。鸟儿欢叫迎长老,成了大觉寺的一大奇观。但是有一次长老喝茶回寺不见鸟儿们来欢叫迎接,他甚觉奇怪,进寺后就把小和尚们叫来询问,问他们对寺中的鸟儿们怎么了,是不是做了伤害鸟儿们的事,所以鸟儿们今天不欢叫迎接他。小和尚们见瞒不住了,就如实说了他们上树掏鸟蛋煮了一事。长老问你们吃了鸟蛋没有,小和尚们说刚煮熟,还没来得急吃,长老你就回来了,听到长老你叫唤,我们忙着把煮熟的鸟蛋藏匿好就来了。长老也不责怪他们,叫小和尚们把煮熟的鸟蛋拿出来,长老就去拿来镇寺之宝——还魂草放入箩筐中,再将煮熟的鸟蛋放进放有还魂草的箩筐中一段时间,然后叫小和尚们把鸟蛋重新放回鸟巢中,孵化数天后,小鸟破壳而出,鸟儿们又欢叫着迎接进城喝茶归来的长老了。 这就是大觉寺中镇寺之宝——还魂草的神奇传说故事。
    大觉寺中尚存有一对寺中原来的石狮和《修建大觉庵碑记》及《一花堂增治常住碑》,寺南500处还有一和尚坟。
    大觉寺坐北朝南,现建的山门高大雄伟,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很是好看,整个寺庙建筑群体庞大壮观。寺中各殿的佛、神都已塑像归位,佛、神们每天都在享受着善男信女们的香火朝拜及物品的供奉。大觉寺又恢复了昔日宗教文化艺术的面貌和教化氛围。

   
    沾益县西平镇浑水塘村北二公里左右的九龙山下南盘江上的九孔桥,它把南盘江的东西两岸连接在一起。九孔桥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属石砌拱桥。桥全长84.5,桥面宽3.7米。全桥共建有九个半园形孔洞,故名“九孔桥”,亦称“九洞桥”。造型艺术好似玉带彩虹的九孔桥,处于自然山水风光秀丽的环境中,现在是人们休闲观景赏桥嬉水玩耍的好场所。
    九孔桥位于沾益县西平镇浑水塘村北二公里左右的九龙山下南盘江上,它把南盘江的东西两岸连接在一起。九孔桥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属石砌拱桥。桥全长84.5,桥面宽3.7。全桥共建有九个半园形孔洞,故名“九孔桥”,亦称“九洞桥”。
    九孔石砌拱桥横跨在河的东西两岸,由于河面较宽,古人就采用九个半园形孔洞相连的方法将桥面连接为平坦的大道供人过车跑。桥孔多是为了洪水来时行洪方便,不会对洪水形成堵塞冲垮桥梁,说明古人设计时的远见卓识和科学性极好。九孔桥是当时居住在桥西的人们进入沾益县城的必过之桥。九孔桥的悠久历史和造型艺术简洁别致美观大方,结构精巧古朴,充分显示了古代建筑设计师的聪明智慧和建筑工匠的高超精湛的建筑技艺,以及把桥建成好似玉带彩虹的艺术才华,距今243年了其交通功能并未丧失,至今仍然是过人跑车。九孔桥的悠久历史和美观别致的造型艺术价值和设计极好的科学性为人们所欣赏重视,再者是九孔桥还能够为现在和将来所用,所以沾益县政府于1999125将九孔桥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九孔桥的修建使用时间长了,又由于年久失修,桥中的两个孔洞被载重车辆碾压垮塌了,待修复还其原貌“九孔”,使桥与其名相符。


    成方桥位于曲靖市沾益县盘江镇的南盘江上,成方桥横跨在南盘江奔腾的河水之上,使南北两岸成通途,它距沾益县城北15公里左右。成方桥因无建桥碑记,文献中又无记载,故成方桥的确切始建年代不详,据传该桥距今400年左右了,那就应该是明代的早期所建。成方桥全长30,宽5,为三孔石砌拱桥。成方桥是珠江源头第一桥。
    “成方桥”一名的由来,有着一个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相传在距今400年左右的明代,在今南盘江北岸居住着姓成的人家,家中有位聪明美貌的姑娘常到河里洗东西。居住在南边河岸上的方姓人家有一小伙子也常到河里担水洗物,这样俩人常在河边隔河相见甚多而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但方姓小伙子要和成姓姑娘零距离接触向成姓姑娘送物诉衷肠,却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有桥过河到达成姓姑娘的面前,这一河相间使俩人隔河相望容易牵手就难了。方姓小伙子就下定决心要在俩人经常隔河相见的地方建造一座桥梁以便和成姓姑娘相会。方姓小伙子通过勤奋劳作和在家人的帮助下把建桥所需的钱苦够攒足开工建桥时,成姓姑娘被方姓小伙子的真情深深感动,答应桥建好就嫁给方姓小伙子为妻,所以桥梁竣工庆典那天也就是方姓小伙子与成姓姑娘喜结良缘的好日子。桥建好这天,方家娶亲的花轿从成家行至桥边时被建桥的工匠拦住说道:“桥刚建好,但是还没有取好桥名,要过此桥,新娘必须为新桥取个好桥名才能过桥,否则不行”。工匠们的这一难题,急坏了方姓小伙子了,因为一心一意只忙着建桥娶亲的事而忘记给所建造的桥取个好听吉利的桥名,这时要一下取个好桥名并非易事,取不出好桥名过不了桥,就要耽误时辰。还有是要给新桥取名新娘就要下轿观桥后方可取出适当的桥名,但按当地风俗习惯新娘是不可以半路下轿的,新娘不下轿观桥又如何取得出好桥名,这可咋办呢?迎亲的人们正在一筹莫展,焦急不知如何是好而为难之际,花轿中打扮得貌美如花的新娘取下红盖头,从花轿中掀帘从容而下,神情镇定自若的径直走到桥上,新娘从桥的北边走向桥的南边返回轿边开口对众人说道:“新人踩新桥,千年踩,万年牢,成家的姑娘方家讨,桥名取作——成方桥”。

    新娘言毕,上花轿起程过桥。所有在场的人们被新娘的言行震惊蒙了,待花轿行至桥中间才反应过来,急忙鼓掌放鞭炮,为新桥有了好桥名和为了新娘的的智慧而庆贺,花轿也在人们的欢庆声中和鞭炮声中被方家娶亲队伍簇拥朝着新娘的新家而远去了。真可谓是新娘、新桥、新名、新家新生活啊!这个美妙的故事传说至今是让人们为这个美丽聪明智慧勇破陈规陋习的新娘而赞叹。桥边的村子也因成方桥而得名叫“成方桥村”,现在更名叫“方城”。
    距今400年左右的成方桥至今安然挺立在南盘江上,发挥着它重要的交通功能,供人过车行,还在为人们的交通之利提供方便而令人感叹。
   
    松林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城北边的320国道旁边3公里左右处,距离沾益县城17公里。松林村是沾益县盘江乡辖的一个自然村,且是云南省内最大的一个自然村。村中有一百多个姓氏,这一个村中有“百家姓”的村,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村中街道都以姓氏命名为“禄家街”、“刘家街”等等,因此,松林村有着“神秘村”之称谓。
    松林在清代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的《沾益州志》里有记载:“松林驿城在州二里,明天启五年建,周三百丈,高二丈”。又载:“城墙外侧用砖石砌筑,内侧用泥土夯城,外侧垂直状,下宽上窄,内侧呈斜城状。驿城有四门,南北门为古驿道通道”。
    史籍中记述的建筑物大都荡然无存,惟有始建于明代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的古建筑——魁星阁现仍矗立在松林村中引人注目,它在清代嘉庆年间重修,民国年间又修葺,19983月维修时将屋面的青灰色陶瓦全部换为陶制黄色琉璃瓦。魁星阁高14.5,东西长10.4,南北宽9.8。底层是东、西、南、北都交汇贯通于此的过街楼形式,此建筑形式的三开间又具有门洞式牌楼建筑的特点(见照片),东边底层中间有一楼梯直达顶层。魁星阁内是供奉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的神像。此魁星神像多为文人所崇祀,建此魁星阁在松林村中是希望当地多出文人学士此文化理想而创建。
    魁星阁底层的门洞是古松林村人出进的必经之处,南北走向的古驿道从魁星阁下通过,东西走向的道路也从阁楼下面通过,红军当年曾从阁楼下面的门洞通过。阁楼底层及四周现在是一个商贸市场,该阁楼是松林村的中心和标志性建筑物,如此造型优美独特和多用途的魁星阁,云南省内都罕见。
    松林魁星阁的木结构技术为抬梁式、穿斗式和移柱法及减柱法相结合的古建筑,柱网排列为柱上建屋的干栏式建筑,四角三重檐歇山顶;底层为十六棵柱子支撑,二层也是,但采用移柱法把、东西两侧的八根柱子向内移了二分之一,下面用横穿的梁枋抬着内移的八根柱子;三层是八根柱子,此八根柱子是魁星阁中间从底层直达屋顶的,但在三层采用减柱法减去了东西两侧边上的八根柱子;魁星阁的屋顶为歇山顶;屋顶的正脊中央有陶制黄色琉璃宝顶,两端有陶制黄色琉璃吻兽和翘角,连接正脊的四条垂脊下端有陶制黄色琉璃兽头,连接四条垂脊的四条岔脊中间都有一护卫屋顶的陶制黄色琉璃走兽(亦叫小跑和小兽);一、二层的八条屋脊中央也都有一护卫屋顶的的陶制黄色琉璃神兽,整个屋顶共有十二个陶制黄色琉璃神兽护卫并装饰屋顶;每层四角都有一个翘角,加上屋顶正脊两端的翘角,整个屋顶共有十四个翘角;三层屋面上都铺有黄色琉璃瓦。
    魁星阁屋顶上的三重飞檐和翘角及各种黄色琉璃兽类装饰艺术陶构件,和整个屋顶的优美优美造型艺术是其独特之处,呈现着轻巧活泼、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而令人赞叹不已。该建筑所采用的移柱、减柱法使飞檐和翘角逐层收缩成宝塔的式造型,显得古朴典雅且美观大方,它的建筑技术精巧,整体造型艺术独特,用途多,文化内涵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佳作。加之其梁架上各衔接处所应用的榫、卯技术,使魁星阁古建筑具有墙倒屋不塌的良好抗震功能。至今仍站立着,给人多方位的昭示,魁星阁古建筑的技术和造型艺术还能够为现在和将来所用已修复完好,等待人们去欣赏它独特优美的造型艺术和挖掘它丰富的人文思想文化艺术内涵及探究“神秘村”中“百家姓”的历史之秘。魁星阁于1999125被沾溢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610下午,在沾益县盘江松林村东面的杨梅山上发现一座2米长,70厘米宽的双人石棺墓,墓中出土18厘米高的陶罐和620厘米长的铁钉,还有一些碎骨骸和木炭及破瓦片。根据该地在汉族定居之前的原居民是彝族,彝族有火葬习俗,该石棺应是明末清初彝族的墓葬,石棺葬的发现,又给本就神秘的松林村增添了神秘色彩。
    沾益县东北部58公里处的播乐中学, 19489 5日的播乐起义****纪念遗址中的纪念馆内,陈列着播乐中学“九•五”起义时的****文物,这些****文物展品中有丰富的照片和文献资料及实物,馆西300多米的山坡上有“九•五”起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墓,馆东300多米的学校门口处建有火炬形的“九•五”起义纪念碑。
    沾益县播乐中学师生在1948年的95日,得到云南省工委派遣的许南波和杨守笃率领的,讨蒋自救军三支队的接应,在播乐中学发动“九•五”起义。在“九•五”起义的枪声里,又一批****志士加入推翻蒋家王朝的行列中,抛头颅,洒热血,为创建新中国而进行前仆后继的浴血奋战。沾益县播乐中学起义****纪念遗址,是缅怀先烈和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及****传统教育的好场所。它也是1998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

    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这是曾经响彻中华大地并传唱至今的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这首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著名抗日救亡歌曲,曾经激励和鼓舞着千万中华儿女,与日寇进行着殊死抗争。而为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首歌的词作者桂涛声,就是云南曲靖沾益人。
    云南曲靖沾益县菱角乡黎山脚下的卡郎村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在1901年农历317出生了一个男孩子,取名桂翘然。涛声是他读书后自己取的笔名,桂涛声一名使他后来声名远扬。
    桂涛声15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初中。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四年,即于1923年8月破格考入昆明云南省立美术专科学校。桂涛声在昆明读书期间,深受反帝爱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为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桂涛声积极投入**。因此被校方告发他是赤化分子,而被政府下令通辑捉拿未遂,便于1926年开除桂涛声学籍。
    桂涛声于19285月,在湖南省郴州城加入中国***后,他肩负党的使命,在国民党军营中秘密策动官兵参加****的特殊战斗。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桂涛声与柳堤、周巍峙,在著名的伟大的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的社会教育家——李公朴先生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赴山西,进行抗日宣传。
    李公朴先生带着桂涛声,于93日那天,在山西省太原市,李公朴先生领着桂涛声去见周恩来和彭雪枫。周恩来向桂涛声谈到了正在组建国民****军战争总动员委员会的事,桂涛声便以“战总会”宣传部工作人员名义,参加牺盟会的民众干部训练班。按照党的指示,桂涛声任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政治代表后,并上了太行山投入抗战。
    冼星海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达郑州后,冼星海得知他的学生洪荒在太行山陵川的消息,又听到怒吼歌咏队也在那里,冼星海随即上了太行山。冼星海到达太行山的陵川后,冼星海见到了分别两年的洪荒,更让冼星海感到意外的是,竟然见到了以前的老朋友桂涛声而欣喜万分。两个著名的歌词和歌曲作者相聚会在太行山上,这真是历史的必然巧合。
    桂涛声在太行山的日子里,被太行山雄伟山势的壮丽景色所振憾,被太行山抗日军民母送子,妻送郎,到处是高昂的抗战情景,和踊跃报名参军打日本的先进事迹和火热感人场面所感动,为了增强抗日救国宣传的积极性,桂涛声充满激情创作了极其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歌词——《在太行山上》。冼星海接到桂涛声满怀激情所创作的《在太行山上》歌词,这位被****主席称之为——人民音乐家的音乐作曲的灵感快手——冼星海仅用一夜时间就为《在太行山上》歌词谱好了曲后,《在太行山上》歌曲马上就被人们广泛传唱,大受欢迎,深入人心,影响最大,使得全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
    桂涛声是著名的歌词作者,冼星海是大名鼎鼎的歌曲谱曲大师,两人相会在太行山上,所以就合奏出这首抗日名曲——历史的最强音——《在太行山上》唱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太行山上》歌曲鼓舞着全中国抗日军民,前赴后继消灭日本侵略者。
    朱德总司令听到后,亲自抄录《在太行山上》歌词随身携带学唱,并要求全军学唱《在太行山上》。这首脍炙人口的抗日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表达了全中国抗日军民坚持抗日救国的决心和心声,成为鼓舞中国全军士气和鼓舞着全中国广大抗日军民英勇杀敌,奋力消灭日本侵略者的动力。
桂涛声被太行山雄伟山势的壮丽景色所振憾,被太行山军民的抗日救国热情所感染,触景生情、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灵感顿发所创作的《在太行山上》歌词,在气吞山河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到处都能听到这首抒情、雄壮、鼓舞人心的抗日救亡名歌。《在太行山上》歌曲后来成为电影——《太行山上》和电视剧——《八路军》的主题歌曲而使之家喻户晓。

    桂涛声创作的《在太行山上》歌词,使他名声大振。从1950年至1977年,桂涛声一直兼任上海市音乐协会副主席,为党的文艺工作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82年12月16日,桂涛声终因年老多病,医治无效,不幸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81岁。
    云南曲靖沾益县把桂涛声作为榜样和楷模倍加崇敬,因他是沾益县人杰地灵的文化名人代表,故而人皆引以为骄傲及自豪耶
    沾益啊沾益,沾着皆有益!

                                         云南曲靖市文物管理所   支云华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287478185 传真: 邮箱:3442816025#qq.com
地址: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西平街道办事处鑫星小区92号 邮编:655500
Copyright © 2004-2024 曲靖星宏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_hmt.push(['_trackPageview', pageURL]);document.getElementById('BDBridgeIconWrap').onmouseup = function() { _hmt.push(['_trackPageview', '/im/qiao']);};
='{"id":"10"}'>